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畜禽

共谱苏拉新时代“山海情”丨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绘雪域高原幸福画卷_世界今日报

发布时间:2023-06-27 02:00:02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自1994年江苏建立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工作机制以来,连续29载,江苏援藏队伍跨越3800公里,温暖着西藏百姓。路越修越长,桥越架越多,村里环境越来越好,百姓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2022年6月,第十批江苏省援藏干部开始了援藏新征程,一年来,他们一边适应高原环境,一边为民办事,教育、就医、交通……一个个关系民生福祉的“关键词”都刻在了他们心上。


【资料图】

授人以渔,留下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改变西藏面貌,根本要靠教育。多年下来江苏教育援藏工作目前已经实现幼儿园、小学、初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各门类教育全覆盖。

位于拉萨东郊教育城内的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是一所由江苏省政府投资援建的学校,目前在校学生共有2900名。今年35岁的刘应,是拉萨本地的一名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已经五年了。在和第十批援藏老师相处的一年里,他印象很深的就是高一年级班主任吴苏东。刘应说,来到这里之后,大家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身体上的不适,但吴苏东一来就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达学校,然后就去教室陪着学生早读。像吴苏东这样的援藏教师的敬业精神早已传遍了学校“教师圈”。

△拉萨江苏实验中学

“我在拉萨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想在有限的时间中尽可能帮助孩子们。一有时间,我就想陪陪孩子,解决他们学习中生活中的问题。”面对老师们的点赞,吴苏东谦虚地表示只是做了所有援藏老师应该做的工作。

如何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校长殷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学校管理层面,教育援藏管理干部要与当地干部融合起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江苏教育的先进管理经验,与当地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优化管理模式;要做好教育科研,这是对老师个体发展和学校长远发展双赢的事情;要把援藏老师与在藏老师“青蓝工程”结对工作做实,开展帮扶,相互促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批批援藏医疗队也把带不走的人才和先进的仪器留在了雪域高原。“憋气,肚子鼓起来,放松,再鼓起来……”视频那头,苏州市立医院超声中心主任邓学东正手握操作杆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视频这头,林周县人民医院连着超声探头的机械臂正根据邓学东的动作方向、幅度在当地村民胡大爷腹部移动。

△林周县人民医院

现在正在使用的这台仪器是拉萨市第一台5G远程超声机器人,该系统以远程超声机器人和5G智能设备为核心,可实现苏州—林周、县区—乡村实时超声扫描。江苏援藏医生、林周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葛劲超介绍,目前两地已经开展近50例远程诊疗。项目投用后,极大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远程共享,提升了农牧民群众优质就医可及性和便利性,开创了“组团式”医疗援藏与超声专家“柔性援藏”结合的“智力援藏”新模式。不仅如此,援藏医生还会通过教学等方式,指导当地医生,规范当地诊疗流程。

△林周县人民医院

修路建桥暖人心,小民生里藏着大幸福

林周县边交林乡和江热夏乡的村民穿行于“幸福路”上,他们有人开车载着牛羊,有人带着小孙儿去县城,水泥路上充满了欢声笑语……2022年,连接江热夏乡联巴村和边交林乡卡优村的村道由原来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这条长5.36公里、宽4.5米的新水泥路,让227户村民彻底摆脱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出行烦恼。

△幸福路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业兴”,墨竹工卡县的农牧民和林周县的农牧民感同身受,墨竹工卡县有“天边之乡”之称,这里崇山峻岭、沟壑纵横、河流众多,近年来一座座腾空而起的“便民溪桥”,打通了当地农牧民出行的“最先一公里”。

△便民溪桥

62岁的米玛从小在吉古村长大,现在他是村党支部书记。他回忆,以前村民想要通过这条小溪,要在溪水上铺石头,石头上再铺木头,才能满足日常出行。“但是一到雨季来临,水经常会冲塌桥。我已经不记得桥被冲塌过多少次,又重修过多少次了。每一次修桥都要十几天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通行。”2021年村里建成了“便民溪桥”,桥上人来人往,也能通车了,解决了村民出行的一大难题。

“溪桥工程”是江苏省南京市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的一项民生工程,覆盖全县8个乡镇40个行政村,惠及农牧民群众1.46万户、5.6万人,其中2020年建成25座,2021-2022年建成40座,2023年将建成30余座。

建一条路,修一座桥,从小处着手,江苏援藏队伍真正做到了把百姓需求放在第一位,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切实把民生这篇“大文章”做实做好。

生态宜居好地方,村民幸福感拉满

曲水,意为“河流交汇的地方”。6月这里正迎来好时节,一场雨水过后,曲水县才纳乡协荣村村口成片的青稞绿油油,上面点缀着滴滴水珠,映照着蓝天。村民们悠闲地聊着天,牛圈里的牛不时“哞哞哞”地欢叫着。

△曲水县才纳乡协荣村

56岁的村民巴桑措姆正抱着她11个月大的孙女,眼前村里的一幕幕,让她嘴角不自觉露出笑容。她回忆,“以前我们这到处尘土飞扬,只要一下雨,路上就都是泥,走两步就会脏了一身。”

△巴桑措姆和她的孙女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2020年起,为了改善协荣村的居住环境,江苏援藏干部将援藏资金集中,先后投了两批资金完成了协荣村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生态宜居建设工程。

巴桑措姆见证了村子的变化,村庄亮化、绿化工程,新建大小停车场、休闲观景广场等,她说:“现在人畜分离,环境干净了,道路好走了,大家都特别爱护,住得也舒心。”

△曲水县才纳乡协荣村

“该项目的实施,解决了长久以来村民出行不畅、生活生产环境比较脏乱、没有固定文化活动场所等问题,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曲水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李明介绍,该项目建设期间带动本地农牧民务工和机械收入242万元。如今的协荣村作为美丽乡村“样板村”,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观光旅游村庄。

生活环境的改变,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住在曲水县茶巴拉乡的村民也迎来了一件喜事,曲水县乡镇邻里服务中心即将开门营业。这个服务中心总投资近800万元,建筑面积近2400平方米,它的开业将填补茶巴拉乡没有现代化商业场所的空白。

△曲水县乡镇邻里服务中心

走进曲水县乡镇邻里服务中心,一楼的货架已经准备好了,工作人员正在清点进货单。茶巴拉乡第一书记丁增格来介绍,这里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一直没有综合性的商业场所,老百姓买东西有时需要开车半个小时到隔壁镇上。“现在邻里中心超市、理发店、药店、餐饮店等一应俱全,可以一站式解决百姓生活、购物需求。邻里中心可辐射茶巴拉乡以及周边乡镇共计4000多人。”

△邻里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清点订单

水乳交融的文化交流,共奏民族团结强音

随着援藏工作的不断推进,两地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加强,苏拉两地人民的感情也日渐深厚。

今年5月,一场“文化之旅”,超越了地理距离,见证着苏拉两地延绵不绝的深厚情谊,让彼此的心贴得更近。由拉萨市委市政府主办,拉萨市委宣传部、江苏援藏前方指挥部等承办的民族歌舞《拉萨情》在南京、镇江、泰州、苏州四市巡演,来自西藏的50多位艺术家演绎了一场极具民族特色的视听盛宴,4800多名江苏观众现场观看,谱写出苏拉两地文化交流交融的新篇章。

江苏援藏干部、拉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许浩一直跟随《拉萨情》在江苏巡演,在他看来,文化交流有利于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通过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增强了两地的交融互动,更弘扬了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旋律。”近年来,苏拉两地文化交流活动蓬勃开展——原创音乐剧《天梦》、拉萨2023年藏历水兔新年电视联欢会……

同结石榴籽,共筑民族情。接下来,江苏援藏队伍还将在拉萨、南京筹建苏拉文化交流中援藏成果展示平台,升级打造“江苏·拉萨周”活动。

29年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江苏对口支援西藏不仅为西藏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更奏响了民族团结的强音,源源不断的支持,正汇聚为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的合力。

现代快报+记者徐梦云文/摄

(校对 张红霞)

上一篇:当前热讯:俄国防部长绍伊古到前线视察,会见西部军区司令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