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果品

走进大汉之源汉中 体味汉风汉韵

发布时间:2023-08-15 00:51:40 来源:腾讯网

探源中华文脉·发现宝藏陕西

走进大汉之源汉中 体味汉风汉韵

8月9日—10日,“探源中华文脉·发现宝藏陕西”网络主题活动媒体采访团走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感受这座“汉人老家”之都的历史文化魅力。


(资料图)

采访团走进汉中市博物馆    刘青 摄

拜谒张骞墓

溯源丝路开拓历程

位于城固县博望街道饶家营村的张骞墓,2014年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陕南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我们通过多种专业保护手段加强对张骞墓的保护,并发布文化保护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专门成立遗产监测部对张骞墓及附属文物进行监测,做好定期巡查、记录分析、整理存档。”张骞纪念馆、城固县博物馆副馆长方芳向采访团介绍。

时至今日,张骞精神正在不断地被后人以各种形式诠释、丰富和升华。张骞第67代后裔、张骞与丝绸之路文化学者张利军表示:“距离张骞开拓丝绸之路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张骞文化和丝路文化已经‘遍地生花’,是对丝路文化最有力的见证和延续。”

传承非遗文化

让古老之音绽放新光彩

“吃面要吃饼饼,看戏要看桄桄,群众之所以喜爱桄桄戏,是因为它能代表秦巴地区群众温和典雅、坚毅耐劳的朴素性格。”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主任赵红向采访团记者介绍汉中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剧种时说。

汉调桄桄因用梆子击节发出“桄桄”之声,因此又称为“桄桄子”,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过,由于观众日渐减少,班社、剧团纷纷解体,汉调桄桄陷入失传的困境。为传承非遗文化,当地政府部门研究决定,招收60名新学员补充演职人员,经过多年培养,汉调桄桄现在主要由这些年轻人演绎。

记者在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看到,青年演员们正在紧锣密鼓地编排着即将上演的新剧目。汉调桄桄剧团演员通过直播平台,为观众们献上精彩表演。此外,传承发展中心还将其与秦岭四宝融合IP形象,衍生出一批文创产品,不断提高汉调桄桄的知名度。

传承老手艺

带领群众“编”出致富路

在南郑区黄官镇,国家级非遗项目汉中藤编传承人陈良顺和他的良顺藤编可谓家喻户晓。采访团走进位于水井村的良顺藤编编织车间,多名工人正在加紧制作近期的藤椅订单。“我们目前有2800余人居家编织,当地农户可以进厂务工,也可以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藤编产品,照顾家人的同时也可以赚钱补贴家用。”陈良顺告诉记者。

“我就是水井村的居民,做藤编有十几年了,主要闲时过来编织,其余时间还在带孙子,一个月也有一千多的收入。”村民聂太琴说。

如今,良顺藤编带动了当地5个镇3600多个家庭发展“五编”产业,平均每户每年增收30000元以上。

贮藏珍贵印记

展示城市的历史文脉

汉中市博物馆由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三处历史遗存组建,集遗址保护、文物收藏、保管研究、展示教育、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馆内现藏文物5220件,其中一级文物45件。

古汉台馆区位于古汉台遗址,由自南向北的三个院落组成,设有石门十三品、褒斜古栈道、汉中历史文化等专题陈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石门十三品”被誉为国之瑰宝,更是“书”和“刻”两者的最高艺术结晶。

深入挖掘“汉文化”

打造世界级旅游名片

近年来,汉中倾心打造的汉文化旅游度假区兴汉胜境悄然而起,景区位于汉中市兴汉新区,占地1.67平方公里,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集旅游观光、实景演艺、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商旅会议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兴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肖智强告诉记者:“兴汉胜境作为兴汉新区的核心文化旅游区,景区内所有的文旅设施和场馆都紧紧围绕着‘汉文化’在打造,力争打造为中国汉文化典范景区,未来将成为代言中国汉文化的世界级名片。” 

此外,景区全力打造的大型汉文化史诗长歌《汉颂》和水上实景演艺《天汉传奇》自开演以来场场爆满,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汉中拥有得天独厚、无可比拟的汉文化资源优势,它是张骞故里、古丝绸之路出发地,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通过两天的走访,大家深深感受到“汉风古韵”城市魅力,采访团将充分发挥全媒体优势,全方位、多角度报道,用丰富的文旅资源讲好汉中故事,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探寻中华文脉。

上一篇: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由谁出

下一篇:最后一页